九游中国-实力坚决,全力以赴,掀起球场狂潮无以复加
有一个朝代,大家整天辩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,终于辩亡国了
作者:我方团队覃仕勇
古代版的“奇葩”说——魏晋时代的清谈之风
东汉末年,经过两次“党锢之祸”,天下儒生几乎被清洗一空,贤能忠义进步势力遭到了彻底摧毁。
国学大师钱穆在《国史大纲》中对“党锢之祸”中党人名士们的表现大感遗憾,叹息说,这些人过分看重道德,实是致命的缺点,如此至刚至硬,所以易折易断。
的确,在世态浇漓的乱世,这种刚劲的士风给遵循它的人带来的只会是毁灭。
这,就是党锢人士精神难以适应社会和难以延续的原因。
从两次“党锢之祸”后,士人们开始由儒入玄,或明玄暗儒,或随波逐流、“与之俱黑”,将党锢名士的精神力量渐渐淡化。
到了曹魏篡汉、司马氏篡魏以后,统治者避开“忠义”不谈,一昧力倡“孝廉”,鼓吹以孝治天下,提倡名教,着力规范人心。
沉溺于玄学的名士慑于严酷的现实刀斧,不敢妄谈国事、不敢轻言民生,专谈老庄、周易,渐渐举起和盛行一种所谓的“清谈”之风。
名士们在清谈过程中,并不在乎“理之所在”,王导与殷浩清谈到三更时分,仍是“未知理源所归”,没能辩清楚道理何在,但彼此并不以之为憾,只是尽情享受清谈的过程。
而从王导与殷浩清谈至深夜不散的情形来看,清谈不仅仅是脑力活,还是体力活,讲口才、讲耐力。
实际上,从文献记载来看,名士间竞日清谈、通宵达旦的记录比比皆是。
比如说,孙盛与殷浩清谈,“至暮忘食”;刘惔与张凭“清言弥日”,“留宿至晓”;裴頠每与从弟裴邈清谈,“终日达曙”;乐广与潘京在洛阳“共谈累日”;卫玠“至武昌见王敦,敦与之谈论,弥日信宿”……值得一提的是,王敦和卫阶清谈得高兴了,心满意足地到幕僚说:“当年王辅嗣曾吐金声于中朝,卫阶今日又玉振于江表,真是难得难得。”可是,就因为剧谈过猛,小帅哥卫玠体弱,身子骨不济,回去后竟然一病不起,早早就离开了人世。
说起来,卫阶的母亲向来知道儿子身体不好,是禁止他清谈的。只是卫玠初到江东,一心要卖弄一下自己的实力,置母亲的劝阻于脑后不顾,最终误了卿卿性命!
高僧支道林到东山访谢安,与谢安清谈。谢安的侄儿谢朗只有七八岁年纪,也是清谈高手,兴致勃勃地和支道林一起研讨辩论玄理,高僧支道林抵挡不住,只好鸡生蛋、蛋生鸡地循环互辩,两人一同陷入困辱的地步。谢朗母亲王夫人在隔壁房中听见,生怕儿子像卫阶那样折腾坏了身子,心疼得行,一再派人催谢朗回房睡觉。可是谢安觉得谢朗说得太精彩了,不舍得放谢朗走。王夫人爱儿心切,只好亲自出来,不避在座的众多陌生男人,埋怨着说:“我早年寡居,一辈子的希望就寄托在这孩子身上了。”流着泪将谢朗抱了回去。
清谈是这样的劳神费力,但名士们还是乐此不疲。
历史上有名的兰亭聚会其实就是一场盛大的清谈大会。
那是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三月初三,会稽内史、“书圣”王羲之宴请亲朋谢安、孙绰等四十二人在兰亭修禊。彼时,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,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,一边饮酒,一边清谈,成就了一曲清谈史上的千古绝唱。
但名士们清谈的内容仅仅局限在有与无、生与死、动与静、名教与自然、多情或无情、声音的哀乐、言辞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,停留在颓废、郁闷、执著、豁达、飘逸的虚无状态之中,实与世务无补。如果说,名士们全都是闲散在山谷竹林的世外隐士,那问题不大,但如果让这些名士担任了朝廷高位,那就会严重误国。
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有一个堂弟,名叫王衍,就是一个担任了朝廷高位的大名士。
王衍十四岁的时候,父亲在名将羊祜手下任职,王衍曾代父亲到羊祜那里申报陈述公文的内容,吐辞清楚,条理通晓。
羊祜名重一时,是个天下闻名的大人物,而王衍小小年纪,没有表现出半点儿怯场,人们都觉得十分惊奇,认为他长大了前途不可限量。
晋武帝司马炎的老丈人杨骏曾想把自己的另一个女儿嫁给王衍为妻,王衍自命清高,居然不屑与晋武帝成为连襟,假装发狂,退了这门亲事。
晋武帝司马炎听了王衍之么有性格,就问王戎,说王衍这么牛气哄哄,那当世还有哪个高人可以跟他相提并论?
王戎十分肯定地说:“王衍此人,当世无双;要找跟他相提并论的人,只能从古代圣人中去寻求。”
王戎对弟弟的评价高得不能再高。
可能就是从王戎的话里得到了启发,王衍常常把自己比作子贡,专以谈论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为乐事。
在谈论这些玄学内容的时候,王衍的手里往往握着一把白玉柄的拂尘,他本人既长得潇洒俊雅,风流倜傥,又峨冠宽袖,衣襟飘飘,拂尘玉柄的颜色和他的手一样白皙,睹之犹如天人。
但在谈论过程中,他会一边讲一边推翻自己刚刚讲过的观点,人们会忍俊不禁,讥讽他是“口中雌黄”。
即使这样,还是有许多朝廷高官仰慕他,称他为“一世龙门”,认为他应该做士族的首领。
王衍接连多年担任北军中侯、中领军、尚书令等朝廷要职,许多在职场上打拼的年轻人,都争相把他看成景仰和仿效的对象。则王衍式所崇尚的浮华作风,就成为了引导当世的时尚潮流。
可是,王衍身在其位不谋其事。在“永嘉之难”中,他已身居太尉之位,却毫无作为,带领十万军队做了胡人石勒的俘虏。
石勒是奴隶出身,读得书少,仰慕大名士,请王衍落座,虚心请教晋朝兴隆衰败的原因。
王衍二十多岁就在宦海中翻滚,历经三朝,遍任要职,对朝种种掌故如数家珍,而朝中起落的诡谲风云,他既是旁观者,又是亲历者,而且,清淡更是他的拿手绝活,话匣子一打开,滔滔不绝,关也关不上,即便说错了,也能和平时一样,信口雌黄,随讲随改,给石勒上了整整一天的政治课。
石勒难得这样的机会,越听越开心,越听越明白了许多之前不明白的大道理。
不知不觉,太阳偏西。
王衍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,为了结束谈话,早一点进餐,他总结说:“老夫年少时就没有过当官从政的念头,只是被时势所迫,身不由己,不小心做到了太尉。但朝廷大事,我从不参与。现在晋室气数已尽,属于将军您的时代已经到了,请将军宜抓紧时间,早日称帝!”
王衍一说,石勒如梦初醒,意识到谈话该结束了,伸了个长长的懒腰,变脸斥责王衍说:“少来啦,你少壮登朝,仕宦至白头,身居要职,名盖四海,事到如今,却推说自己没有当官从政的念头、不想参与朝廷政事,说什么呢?我要说,败坏晋朝天下的,就是你这类人!”回头吩咐手下,说:“来人,把他拖下去!”
王衍顿时面如死灰,垂泪道:“唉!我堂兄王戎说我可以与古人相提并论,其实,即使我不如古人,平时只要不崇尚浮华虚诞,勉力来匡扶天下,也不会落到今天的地步!”
王衍的死,堪称名士的惨剧,也给爱好清谈的人士敲响了一记警钟。
然而,可悲复可叹的是,西晋之后的东晋名士们还是执迷不悟,对清议活动深爱有加。王羲之后曾高声呐喊,说:“虚谈废务,浮文妨要,恐非当今所宜!”但根本没有人听入耳内。
东晋王朝也就在名士的清谈中一步步走入没落。
关于清谈,后人的评价是:“虚无之谈,尚其华藻,此无异于春蛙秋蝉,聒耳而已。”
1分钟教你学会能轻松把妹的酷炫神奇魔术
你知道是怎么做到的吗?不知道的话—
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m.soe-jiuyousport.com/post/196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